公司动态
BOB半岛专题怎样的厂堪称“共和国长子”?三代人见证几番起落?
时间: 2024-01-17浏览次数:
 BOB半岛1949年3月,惊蛰刚过,东北大地上春意渐浓,韩树茂出生在辽宁海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个月,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紧接着,中央、人民总部机关由西柏坡移至北平,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那一年,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铁水相继出炉,鞍钢全面恢复生产。  工作单位:鞍钢大型厂,专业名称:机械,资格名称:工程师,这本泛黄的工程师证书,韩树茂已经珍

  BOB半岛1949年3月,惊蛰刚过,东北大地上春意渐浓,韩树茂出生在辽宁海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个月,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紧接着,中央、人民总部机关由西柏坡移至北平,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那一年,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铁水相继出炉,鞍钢全面恢复生产。

  工作单位:鞍钢大型厂,专业名称:机械,资格名称:工程师,这本泛黄的工程师证书,韩树茂已经珍藏了28年。

  韩树茂:“我进厂就在机械电器岗位,干了14年的工人岗位,20多年的机械管理岗位。”

  韩树茂一家和鞍钢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日俄战争后,觊觎鞍山铁矿资源已久的日本侵略者侵入东北,在鞍山先后建设矿场、制铁所和制钢所,也就是鞍钢的前身。韩树茂的姥爷在东鞍山铁矿当过放炮打眼的矿工。

  韩树茂:“日本人招的就是临时工,一人打锤,一个人抱钎子。日本人把富矿全都掏走了,留下贫矿。”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成立。鞍钢从一片废墟中起步。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为全球钢产量的0.1%。

  1953年,韩树茂的父亲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到家乡,被分配到鞍钢炼钢厂,负责开卷扬机,一家人也从农村搬到鞍山。

  50年代的鞍山钢铁公司BOB半岛,钢铁产量一度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被誉为“钢铁行业的共和国长子”。

  韩树茂:“我就照着那个样子给他画的,有的画红线,有的画蓝线。我爸就跟我讲,到了鞍钢(工作),图纸等各种知识都得掌握。”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是新中国第一代劳模孟泰等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抢修高炉的故事。耳濡目染之下,1965年,韩树茂考入鞍山冶金技术学校轧钢专业,1969年,如愿以偿进入鞍钢大型厂,成为一名铆工,负责维护轧钢车间生产设备。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鞍山受到波及,炼钢厂内的钢炉被震塌。刚刚结婚的韩树茂和同事们冒着余震紧急抢修。

  韩树茂:“厂内的炉子被地震震塌了,人家师傅找我我就去了,当时地震还有余震呢,抢修这炉子。塌了,咱就全埋里面了。”

  建国初期,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全民大炼钢铁”等口号,虽然走了许多弯路,但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大幅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达到3178万吨BOB半岛,居世界第5位,占当年世界钢铁产量的4.4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快速发展,新建了宝钢、天津钢管等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又对一些老企业挖潜改造。我国钢产量以每年400 到500万吨的速度快速增长。提质增效,满足市场化需求,此后十几年里,鞍钢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2004年,在鞍钢工作了30多年的韩树茂光荣退休,那一年,鞍钢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那时,儿子韩振宇已经在鞍钢工作10年,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韩振宇:“他从铆工最后干到工程师,干中学、学中干,最后掌握了大型厂整个的机械生产工艺。作为他的儿子,也应该继承他的肯干、能干和苦干的精神。”

  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等挑战。特别是2015年BOB半岛,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生铁、粗钢等主要钢铁产品产量首次下降。截至2018年末,我国钢铁行业已提前完成了5年化解过剩产能1亿至1.5亿吨的上限目标BOB半岛。鞍钢也经历了从亏损几十亿元到盈利近百亿元的蝶变。

  作为一线工人,韩振宇对钢铁行业重组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不断加码,钢铁行业设备更新换代的感受非常直观。

  韩振宇:“不到十年把鞍钢的技术水平都给提高上来了,逐渐地在这基础上把设备更新换代,从原来的半工业化,现在逐渐地往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重回鞍钢大型厂重轨生产车间,韩树茂的感觉既亲切又陌生。他的职业轨迹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几千平米的车间,就是这个车间,轧制出新中国第一条重轨。

  一眼看不到头的重轨车间BOB半岛,一条钢坯通体透红,每经过一道轧机,就被轧制拉长一次,直至成为百米重轨。

  韩树茂:“最开始能生产的重轨是12米5,我进厂60年代的时候才能生产25米的重轨,我2004年退休就能生产50米重轨了,我退休不久就能生产100米的重轨了。”

  如今,全国高铁钢轨七成都是“鞍钢造”,不仅是产量的大幅提高,精度的变化,更让韩树茂感慨。一台轮廓仪可以把钢轨尺寸的检测误差控制在0.1mm,是之前人工测量精度的十倍:

  韩树茂:“刚刚在调度室,调度长说现在工艺要求已经达到0.1mm,这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象。”

  70年前,在千疮百孔中恢复开工,70年后,一段段钢轨铺向青藏铁路、南京长江大桥、京沪高铁……一大批高精尖产品用于“华龙一号”、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几代钢铁人为国之重器撑起了“钢铁脊梁”。

  “现在已经是钢铁大国了,咱们厂的老工人,他们身上体现出了那种拼搏的精神,我希望下一代也能有这种精神。这样,中国成为钢铁强国大有希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 2012-2024 leyu·乐鱼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滇ICP备200006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