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速度早高峰》报道:他牵头成立技改创新工作室,带领职工累计先后解决技术难题57个,革新改造设备600多台套,获得210项创新成果,13次荣获全局合理化建议奖和科技进步奖,为单位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这份节支降耗成绩单的缔造者是一名从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机械、内燃、电器等多个工种精通的“维修大拿”,是出身机械钳工的节支降耗“先行官”。他叫徐世奇必一运动,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包头西车辆段设备车间维修二组的工长。
父母都是一线工人,徐世奇从小对机械维修工作并不陌生必一运动。1987年,17岁的徐世奇进入包头西车辆段设备车间,成为一名机械钳工。来到这里,对于他来说必一运动,一切都是白纸。
“机修工作就要紧紧围绕节支降耗目标,不断摸清每台设备的‘脾气’。要想设备好,先得业务精。”刚上班,老师傅就这样告诉他。这句话深深地埋入徐世奇的心中必一运动。他一有空就扎进检修大库,围着设备上下打量,弯腰侧耳听响声,盯着手表算时间,下班后常常把自己“铆”在设备上,每天定期找来电工、电子、机械原理等专业书籍,对照设备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啃”,一项一项地测,一摞摞的摘抄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当时全段2100多台设备的“脾气秉性”早已被他摸得一清二楚。
但徐世奇并不安于现状,1999年,他对节支降耗项目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和设备改革创新的道路。他的努力与成绩被领导看在眼里,2007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世奇设备技改创新工作室”成立。从这一刻开始,徐世奇如愿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团队和平台必一运动,干劲越来越足。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却记录着在徐世奇的带领下,十几名技术骨干组成的设备技改创新团队的成长历程和节支降耗的精彩故事。如今,走进“世奇设备技改创新工作室”,“集智融慧、担当作为”这一条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各类铁路货车专用工具、机械设备、工装设施的模型陈列在房间一侧,一本本荣誉证书挂满了墙壁。《自制转轮器项目》《转向架分离机项目》……翻开创新成果目录,一项项“硕果”赫然在列。截至目前,工作室15人中,6人拥有高级工人技师和工人技师职称,4人拥有工程师职称。
凭借着一次次节支降耗的大胆实践与成功创新,徐世奇在职工中的“人气”越来越高,谁有了“好点子”,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碰撞”一下,且必定“满载而归”。就这样,工作室一项项由他牵头或参与的技改技革和节支降耗成果相继诞生,由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授予的“首席技师”、“千人工程拔尖人才”和“呼铁工匠”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工作室荣获草原铁路“福生庄养路工区式”先进集体、“争先创优”红旗党支部、“党内优质品牌”荣誉,被推荐为“全路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一个人能力有限,但一群人能力无极限。”徐世奇说出自己始终坚守的初心,那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新时代铁路工匠精神,带动更多人一起节支降耗,为国铁企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