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中国制造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近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全面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的一席话,引发各界热议。
日本马桶盖、欧美化妆品、澳洲奶粉,一边是买遍全球的中国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追捧,一边是连圆珠笔的圆珠都无法生产的中国制造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匹配,让不少人对苗圩的上述肺腑之言产生共鸣。
对中国制造出现的问题,并非近日才引起关注。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并将其定位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该文件的出台也表明,期待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已成为从政府到百姓的普遍共识。而当下面临的问题是找到将这种共识变为现实的方法与途径。
两会期间,“创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放到制造业中来看BOB半岛,创新是产品品种多样、品质提升、品牌创立的不竭源泉。没有创新精神,制造业便缺乏发展的动力。但只有创新思想,缺乏付诸实践的能力,一方面不利于创新的开展,另一方面于中国制造而言,其发展链条也是不完整的BOB半岛。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吴一戎所说,“光有绝顶聪明的脑袋,不亲自动手做BOB半岛,根本无法进行创新。”
此次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工匠精神”的字眼BOB半岛,让许多人眼前一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让创新思想落到实处的重要抓手。它直接关乎产品品质,更直接关乎创新思想的践行。
剖析发展蒸蒸日上的德国、日本等国制造业,其成功无外乎创新思想与工匠精神并重使然。但能否兼顾二者,对当下的中国而言,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关注创新BOB半岛,需要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在“顶天”的同时,更要“立地”。只有更接地气的研究工作,才能解决制造业的实际问题,满足消费者的切实需求。而重视工匠精神离不开对优秀“匠人”的悉心培育。这需要首先打破当下人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为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成长的空间。
在政府大刀阔斧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当下,对创新思想的执着与对“工匠精神”的崇尚,无疑为破解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开具了一剂良药。当二者的发展不仅相互匹配,甚至互相促进时,才能提振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中国制造也才真正具备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制造”向“智造”迈进的基础与条件。